清平乐·塞鸿去矣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塞鸿去矣,锦字何时寄。记得灯几佯忍泪,却问明朝行未。
别来几度如珪,飘零落叶成堆。一种晓寒浅梦,凄凉毕竟因谁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边塞的鸿雁已经飞走,家书什么时候才能寄出呢?记得分别时,你在灯前强忍着泪水,询问我是否明日便要启程。
分别之后,月亮已经几度圆缺,不知不觉已至落叶纷飞的深秋时节。在深秋的寒意里,你我同做相思之梦,怨别之情萦绕心头,这份凄凉到底因谁而起呢?
注释
清平乐:词牌名,又名《清平乐令》《醉东风》《忆萝月》,双调四十六字,前段四句四仄韵,后段四句三平韵。
塞鸿:即塞雁,边塞之雁。秋季南飞,春季北返。古诗文中常以之比喻远离家乡,漂泊在外的人。
锦字:书信。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,其妻苏氏思之,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,共840字,可
创作背景
词人自康熙十五年(1676年)受命为三等侍卫以来,多次奉驾宸游塞外,遂常常与爱妻分离。这首词就是他于塞上相思的怨离之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(清)纳兰性德著.田萍注解,纳兰词全集鉴赏.中国画报出版社.2013.04.第279页
赏析
上片落笔于爱妻,写妻子离别后对自己的刻骨相思。“塞鸿去矣,锦字何时寄。”望着塞上的鸿雁向南飞去,容若不禁长思妻子的书信何时才能寄到。“记得灯前佯忍泪,却问明朝行未”,由盼望家书到来,转为追忆与她分别时的情景。此二句,化用唐韦庄《女冠子》词:“别君时。忍泪佯低面,含羞半敛眉”,融合无间,犹如灭去针线痕迹,有妙手偶得之感,呈现出一幅既温馨又感伤的画面:妻子忍着眼泪为丈夫打点行装,依依话别,却总是小心翼翼地询问明天是否就要离开。她多么希望能从丈夫嘴里得到不走的消息,哪怕只是推迟一天,再多一天团聚的日子。这种情深一往的夫妻感情,从只言片语中便浓重地渲染了出来,让读者感动不已。
简析
词的上片从爱妻一方落笔,写她别后的刻骨相思,盼望家书到来,又追忆与她分别时的情景。“佯忍泪”和“问明朝行未”,生动刻画了爱妻不忍离别的眷恋之情;下片写自己一方,描绘了此时的愁思与寂寞。全词多处用“塞鸿”“落叶”等典型的意象渲染离情,用“佯忍泪”“却问”等生动的细节表达情意,将相思和凄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纳兰性德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 360篇诗文 1277条名句
牧童逮狼
蒲松龄〔清代〕
两牧童入山至狼穴,穴中有小狼二。谋分捉之,各登一树,相去数十步。少顷,大狼至,入穴失子,意甚仓皇。童于树上扭小狼蹄、耳,故令嗥。大狼闻声仰视,怒奔树下,且号且抓。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。狼闻声四顾,始望见之;乃舍此趋彼,号抓如前状。前树又鸣,又转奔之。口无停声,足无停趾,数十往复,奔渐迟,声渐弱;既而奄奄僵卧,久之不动。童下视之,气已绝矣!
金缕曲·赠梁汾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德也狂生耳。偶然间,淄尘京国,乌衣门第。有酒惟浇赵州土,谁会成生此意。不信道、遂成知己。青眼高歌俱未老,向尊前、拭尽英雄泪。君不见,月如水。(遂成知己 一作:竟逢知己)
共君此夜须沉醉。且由他,娥眉谣诼,古今同忌。身世悠悠何足问,冷笑置之而已。寻思起、从头翻悔。一日心期千劫在,后身缘、恐结他生里。然诺重,君须记。
临江仙·癸未除夕作
李慈铭〔清代〕
翠柏红梅围小坐,岁筵未是全贫。蜡鹅花下烛如银。钗符金胜,又见一家春。
自写好宜祛百病,非官非隐闲身。屠苏醉醒已三更。一声鸡唱,五十六年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