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遇诗三十八首·其十二
陈子昂〔唐代〕
呦呦南山鹿,罹罟以媒和。
招摇青桂树,幽蠹亦成科。
世情甘近习,荣耀纷如何。
怨憎未相复,亲爱生祸罗。
瑶台倾巧笑,玉杯殒双蛾。
谁见枯城蘖,青青成斧柯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南山的鹿群呦呦和鸣,落网全因驯鹿来勾引。
招摇山上的青翠的桂树,被蛀虫把树身啃蚀一空。
人情乐意为君主亲幸,荣耀纷纷是何等情景?
怨仇还不曾给予报复,亲爱的人将灾祸滋生。
瑶台在笑语嫣然中倒塌,玉杯在娥眉下破损。
谁见过荒城枯树萌芽,青青枝条被斧子砍伐!
注释
罹罟(lí gǔ):落网。
媒和:通过媒介而结合。
幽蠹(dù):指藏在树身里面的蛀虫。
科:空,此指树身被蛀空。
枯:一作“孤”。
蘖:一作“树”。
创作背景
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,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,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,而作于后期的较多。各篇所咏之事各异,创作时间各不相同,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,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。此诗为其中第十二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岚·陈子昂诗文选译[M]·成都:巴蜀书社,1994
2、
宇文所安·初唐诗[M]·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4
简析
《感遇诗三十八首·其十二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此诗以鹿起兴,说善良纯真的生命往往因外界的诱惑和陷阱而遭殃;又说即使如青桂树般高洁之物,也难免被暗藏的害虫侵蚀,暗示美德亦难逃世俗的侵蚀;而后直接揭示了世人追逐名利、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,即便是亲近之人,也可能因利益冲突而反目成仇;最后以华丽辞藻描绘了美好事物的毁灭,说美好与悲剧并存是常态。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,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性、世情的深刻洞察与感慨,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惋惜,也有对人性复杂面的批判,寄寓着身世之感。
陈子昂
陈子昂(公元661~公元702),字伯玉,梓州射洪(今四川省射洪市)人,唐代文学家、诗人,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。因曾任右拾遗,后世称陈拾遗。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,其诗风骨峥嵘,寓意深远,苍劲有力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《感遇》38首,《蓟丘览古》7首和《登幽州台歌》、《登泽州城北楼宴》等。陈子昂与司马承祯、卢藏用、宋之问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。 156篇诗文 324条名句
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
韩愈〔唐代〕
纤云四卷天无河,清风吹空月舒波。
沙平水息声影绝,一杯相属君当歌。
君歌声酸辞且苦,不能听终泪如雨。
洞庭连天九疑高,蛟龙出没猩鼯号。
十生九死到官所,幽居默默如藏逃。
下床畏蛇食畏药,海气湿蛰熏腥臊。
昨者州前捶大鼓,嗣皇继圣登夔皋。
赦书一日行万里,罪从大辟皆除死。
迁者追回流者还,涤瑕荡垢清朝班。
州家申名使家抑,坎轲只得移荆蛮。
判司卑官不堪说,未免捶楚尘埃间。
同时辈流多上道,天路幽险难追攀。
君歌且休听我歌,我歌今与君殊科。
一年明月今宵多,人生由命非由他。
有酒不饮奈明何。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
杜甫〔唐代〕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(亦足 一作:意足)
蝜蝂传
柳宗元〔唐代〕
蝜蝂者,善负小虫也。行遇物,辄持取,卬其首负之。背愈重,虽困剧不止也。其背甚涩,物积因不散,卒踬仆不能起。人或怜之,为去其负。苟能行,又持取如故。又好上高,极其力不已,至坠地死。
今世之嗜取者,遇货不避,以厚其室,不知为己累也,唯恐其不积。及其怠而踬也,黜弃之,迁徙之,亦以病矣。苟能起,又不艾。日思高其位,大其禄,而贪取滋甚,以近于危坠,观前之死亡,不知戒。虽其形魁然大者也,其名人也,而智则小虫也。亦足哀夫!